1625
桃脸牡丹鹦鹉
桃面爱情鸟、面类牡丹鹦鹉、面类小鹦
Agapornis roseicollis
鹦鹉科
小型
15cm左右
40-50g
谷物种子、水果
暂无数据
友善程度:
饲养难度:
桃脸牡丹鹦鹉是牡丹鹦鹉属中的一个品种。牡丹鹦鹉不是某一种鹦鹉,它是9种牡丹鹦鹉的统称,这9中牡丹鹦鹉均产于非洲。目前可以自由买卖饲养的牡丹鹦鹉只有桃脸牡丹鹦鹉及其变种,其它8种牡丹鹦鹉目前均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买卖与饲养均需要相关证件。桃脸牡丹鹦鹉是中国饲养最普遍的小型鹦鹉之一,被称为“面类”或“面类小鹦”桃脸牡丹鹦鹉经过几十年的人工培育及发展,目前按基因已形成18种单基因品系、按羽色已形成17种品系、按遗传方式已形成6种遗传方式,这些变种品系与原始种在体羽颜色、面色、头色、眼色、以及体貌特征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这是目前数量仅次于虎皮鹦鹉的小型鹦鹉。多年前被炒作至很高的价格,刺激很多人饲养,目前价格急剧回落。桃脸牡丹个性活泼、爱玩、好奇。在外形上比虎皮鹦鹉更雅致,是初学者的良好练习对象。牡丹鹦鹉喜欢结群,两只以上一起养会很吵闹,故一般都是单只或成对饲养。农作物成熟时它们会大批聚集觅食,被非洲农民视为害鸟。
原产于非洲南部干燥草原,现世界性分布。
桃脸牡丹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1100~1800米的林地及草原。通常4~5只小群活动,有时会聚集多达100只。主要食物有草类种子、小米栗、芦栗等,常常飞到水源地饮水,每天饮水数次。繁殖期在3~7月份。
桃脸牡丹鹦鹉很容易人工饲养。饲养笼长50厘米,宽35厘米,高35厘米。桃脸牡丹鹦鹉叫声虽不大,但爱鸣叫,爱洗澡与啃咬东西,刚引进饲养时非常敏感,适应期长,适应后大多变得强壮,养殖难度不高,是可以从幼鸟养起的宠物鸟。桃脸牡丹鹦鹉活泼好动,常常性情不稳定、爱生气。成鸟不易驯服,行动迅速敏捷,要注意防止其逃脱。
桃脸牡丹鹦鹉进入繁殖期后,要提供清洁的稻草、树枝、纸张等材料供其筑巢。桃脸牡丹鹦鹉全年均可繁殖,一窝产4~6枚蛋,但时常有未受精蛋,孵化期18~23天。育雏期间要提供亲鸟足量的食物,同时要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及蛋白质,避免亲鸟因缺乏足够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而出现叨啄幼鸟羽毛的现象发生。
桃脸牡丹鹦鹉的18种单基因品系分别是原始种、黄化系、深色系、橙面系、淡绿系、浅蓝系、紫罗兰系、澳桂系、美桂系、闪光系、显派派特系、隐派派特系、淡化系、边化系、浅色华乐系、华乐(深色华乐)系、长羽种系、浅灰头系。
“绿桃”是所有桃脸牡丹鹦鹉品系当中最能代表桃脸牡丹鹦鹉,并能独立称之为“种”的单基因个体。其羽色基因最为“原始”。同时也是所有桃脸牡丹鹦鹉基因的本源,目前所有桃脸牡丹鹦鹉,皆由绿桃经过人工选择性培育后变异发展而来。非洲的野生桃脸牡丹鹦鹉中只有绿桃。
“黄桃“即绿桃的“黄化”种。所谓“黄化”,指的是桃脸牡丹身上的黑色素细胞消失,只留下黄色、橘色及红色等暖色系的色素。桃脸牡丹脚部变为粉色,尾部为白色,尤其是黄化种的眼睛,由于虹彩及视网膜上的黑色素消失,只留下血管及黄色系色素,所以眼睛皆为红色或粉红色,这也就是黄红目名称的由来。由于面部羽毛未受影响,所以面色未变。无论是性联遗传或隐性遗传的黄化,都可称为黄红目。
“橄榄绿桃”,也有人称为“坦克绿桃”,相对于浅色的基因而言,“橄榄绿桃”是由于桃脸牡丹自身结构色素发生改变,在体羽上反映出来,比正常的绿桃颜色要深很多,而面部红色等暖色系色素不变,体表羽色加深,腹部羽色呈现黄绿色,尾部深蓝色,明显与原始种不同。
“橙面”在国内也称之为“金面”,是由于桃脸牡丹鹦鹉体内的鹦鹉色素产生变异,面部的红色变成了橙色,并且该特征具有遗传性,体表羽色较“绿桃”要略浅一些,身体其它部位羽色,无特殊变化。
“绿金顶”品系的桃脸牡丹鹦鹉,也称为海蓝色,蓝绿色,属鹦鹉色素变异品系中的部分蓝化变异的Aqua blue类型。由于不完全蓝化,体羽变为淡绿或蓝绿色,控制面部的鹦鹉色素大部分消失,也会在顶部残留或完全消失,出现了所谓“金顶”、“银顶”或“中间型”三种类型的区分。
“蓝银顶”这一品系的变异,与淡绿基因一样,都属于部分蓝化,只是浅蓝基因属于Turquoise blue类别,又叫white face blue。蓝化效果要明显强于Aqua blue,除面部额顶上已很少有红色残留外,体羽已变为蓝色,但也只是部分蓝化,全世界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蓝化桃脸牡丹鹦鹉。至于顶额还带有红顶的蓝银顶,国内一般习惯称为“蓝金顶”,这种个体的类别,和“绿银顶”的色素机理是一样的,都属于三种类型中的中间型,界于Turquoise与Aqua之间的一种不完全变异形态。
紫罗兰这一品系,于1980在丹麦培育完成,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品系,变异机理与其它品系不同,而与深色基因系类似,属于结构色变异,由于羽髓海绵区结构发生改变,髓质直径变粗,能吸收到很多较长波长的光线,使得体羽呈现出紫色来。另外,紫罗兰基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后腰部的羽色会是靓紫色,且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虽然80年代所培育的紫罗兰系是带有红顶的,但目前全世界各地,纯白面和紫色体羽的紫罗兰系,已非常普遍了。
“澳洲肉桂”,简称“澳桂”,起源于澳大利亚。澳桂的基因属于黑色素突变的一种,与美桂相比,它是直接减少黑色素的产生。澳桂的飞羽,是浅灰褐色或淡灰色,脚趾和脚趾甲是浅粉色或肉色。在出生0-20天,是栗色眼/葡萄色眼,随着日龄的增长、黑色素沉淀,在成年后变成近乎“黑色”的眼珠。澳桂的腰部会存在比较多的色素,所以澳桂通常都会有比较鲜艳的腰色。
“美国肉桂”,简称“美桂”,诞生于美国,因而培育者取名为“美国肉桂”。美桂的基因,也属于黑色素突变的一种,但它的基因与澳桂的区别在于它是抑制黑色素的生成,而使其转变成棕色素。因而“美桂”桃脸牡丹鹦鹉,它的羽毛上不会发现任何黑色的色素,但这靠肉眼分辨不出来,得借助显微镜。美桂的飞羽为灰褐色,较澳桂深些,另外,脚趾和趾甲的颜色,以及出生时及成年后的眼色发展过程,都和澳桂近似。
“闪光”品系英文称为opaline,原意为蛋白石,国外及我国台湾省也称为“玫瑰头”或“欧派”。第一只闪光桃脸牡丹鹦鹉,于1997年,诞生在美国密歇根州,由一只带黄化基因的绿桃公配绿桃母变异产生,一共繁育了三公两母的闪光后代,通过基因学家和美国本土桃脸牡丹鹦鹉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并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系。该品系最显著的特点是:面部红色扩展至整个头部与颈部,并且尾羽颜色与头部一致。
红面派特也称为“红面花桃”,培育于美国30年代初期,派特的产生,缘于黑色素部分缺失,且不均匀分布于体羽上,形成深浅不一块状或斑状。显性派特属显性基因,但需分清双基因(DF)和单基因(SF),两者的遗传方面,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隐派即平常所说的“隐性派特”、“隐性花桃”。最早的一只隐性派特,可能来自“澳大利亚”一只近乎黄色的鸟。直至今日,澳洲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派特品系,称为“澳洲黄”。隐派也分为单双基因,该品系与显派系最大的两个区别在于: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同等基因状况下,隐派系的趴度相对于显派而言要高不少。
“淡化”一词,是牡丹鹦鹉爱好者平时经常在说的词语,但在此所述的“淡化”是一个单独的基因所形成的品系,英文称为“Dilute”,意指能起到“淡化、稀释”作用的基因。淡化系的作用机理与肉桂有所区别,而与华乐却较为接近,都是通过自身基因的作用,将黑色素转变为棕色色素。淡化种的具体品系,也称为部分黄化种、黑眼黄或黑眼青脚黄,也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日本黄”,而不是现在市面上所谓的日本桃-美国黄,由于在基因突变过程中,该品系母鸟绝大多数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性染色体发育障碍,导致绝大多数的该品系母鸟,无法正常繁育,因而目前国内纯基因的淡化系牡丹鹦鹉几乎没有。能接触到的,只有复合基因类的淡化系桃脸牡丹鹦鹉。
“边化”系的基因与淡化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英文称为“edged dilute”,意即有边的稀释,更严谨的英文名称,也称为“Marbled”,即云石斑。该基因除具有淡化基因的作用机理外,最主要的特点是能在鸟体羽,尤其是主翼羽的羽片外沿,形成更深的边色。和淡化基因一样,边化基因也是属于隐性遗传基因。
浅色华乐(pale fallow)也称为西德华乐,最早培育于德国西部,华乐属隐性遗传,是黑色素弱化的一个品系,主要特征表现在全红眼、粉红脚和白嘴。浅色华乐与深色华乐并无太大区别,只是体羽棕色素深淀的程度略有深浅而已。
华乐基因(也有称之为深色华乐)称为东德华乐,遗传方式与性状表现与浅色华乐类似,但羽色要深一些,棕色色素的沉淀相对浅色华乐要多些。华乐与肉桂的最大区别在于除眼睛瞳色有区别外,对棕色素的作用机理不一样。
长羽种是近几年兴起于欧洲的一个新品系,目前我国台湾省已有引进,该品系的基因与遗传方式与其它品系都不一样,尤其是遗传属多因子遗传方式,体型较普通桃脸牡丹鹦鹉大30-50%,且体色更为鲜艳,视觉冲击力更强。
浅灰头系英文称为“pale headed”,遗传方式与紫罗兰和深色系一样,属半显性遗传。
桃脸牡丹鹦鹉从羽色上来划分,共计有17个品系,分别为:
1.荷兰蓝:Dutch Blue
2.白面蓝:White Face Blue
3.海水绿:Seagreen
4.橙面:Orange-Face
5.淡棕:Fallow
6.美国黄:American Yellow
7.日本黄:Japanese Yellow
8.澳洲杂色Australian Receive Pied
9.美国肉桂:American Cinnamon
10.澳洲肉桂:Australia Chinnamon
11.美国银:American Silver
12.橙面黄身:Lutino
13.草蛉绿 :Lacewing
14.美国紫罗兰:American Violet
15.丹麦紫罗兰:Danish Violet
16.翡翠系 :Jade
17.橄榄系 :olive
按照遗传方式可将桃脸牡丹鹦鹉分为6类,分别是: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不完全显性遗传
4.性联遗传
5.多等位基因遗传
6.共显性基因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