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唐狗
黄狗、大黄狗、土狗、柴狗
Tong Dog
中国
公元前2000年
看门犬
42-56cm
17-23kg
暂无数据
中型犬
原始犬
暂无数据
友善程度:
口水程度:
掉毛程度:
喜叫程度:
粘人程度:
体味程度:
饲养难度:
训练难度:
耐寒程度:
耐热程度:
运动需求:
美容需求:
唐狗并非中华田园犬,是中国本土最古老的犬种之一,是中国汉族几千年农耕社会背景下的产物,是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被称为“中华国犬”。
现今绝大部分犬类的历史发源地都被证明是中国或者说的古代的中国。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亚平带领的研究小组完成的论文《走出东亚南部:全世界家犬的起源历史》发表在《细胞研究》的最新研究称:包括吉娃娃、秘鲁无毛犬在内的全世界的家犬,都起源于中国南方等东亚南部地区,自灰狼进化而来。东亚南部地区的家犬的基因组拥有全世界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唐狗与早期的狼、中国狼、草原狼外形非常相似,嘴短,额平。随着汉族民族几千年来的不断迁徙,使唐狗的分布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比如中国东北,由于汉族的分布扩散,那里的农村也有很多不同于东北牧区的唐狗,也有一部分与其它地区的狗种杂交形成了新的品种。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中国土狗是中国中原农耕社会的产物。
秦始皇一统中原时有个典故:秦朝丞相李斯临刑哀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苏东坡词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里的“黄”指的就是这种用于行猎的唐狗。在现代汉族民间人们称之为“土狗”,顾名思义就是本土本地区的狗;北方有的地方又叫“柴狗”,因为北方气候寒冷,狗一般都会窝在柴灶或柴堆旁;东方江浙沪地区则一般被称为“草狗”,这里的“草”就是“土”、本地产的意思。当地的农民家中都会养一两条这样的狗看家作伴。
唐狗大多生存于中国农村、郊外,多为放养型且在原生犬种中占多数比例。部分学者认为唐狗与日本柴犬在遗传上的确存在联系,是用同一犬类祖先在日本与中国分别培育出来的。
当今社会,唐狗主要分布于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以中部地区为中心的低海拔的汉族集聚地,广泛存在于我国汉族农村及东南亚地区,近年来城市的居民也逐渐地把唐狗当作宠物饲养。
唐狗温顺、忠诚、专注、活泼且勇敢、既不胆怯也不好斗。
头部:头部中等大小,平且宽。皱眉不可以超过头部松皱的皮肤。额断不明显。
吻部:吻部不能过长,与头骨有良好的比例。鼻子大且宽,允许毛色浅的狗有较浅色的鼻头。唇不夸张,紧贴颌部,不会向嘴角形成任何褶皱。黑色嘴,包括上嘴唇以及下垂的部分,理想的舌头为蓝黑色。但是,蓝色和浅黄褐色的犬只可能会在齿龈处出现颜色变浅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奶油色犬只中更为明显。
咬合:颌强壮,有完整的剪状咬合。上牙紧贴下牙,颌呈方形。
眼睛:眼睛中等大小,长形,略倾斜且为深色。毛色为淡黄色、奶油色的犬,眼睛颜色允许与其匹配。
耳朵:小且为三角形,耳位高,略微向前倾斜,立耳。
颈部:中等长度的脖颈与肩部很好的连接,略呈拱形。
胸部:胸深,扩张自然,前胸发育良好。
肩部:高高的肩隆缓缓下落,衔接尽可能短的、笔直、结实的背部。肩胛骨长且自然后倾。肩部肌肉发达,稳固地与胸部连接。
背部:背部短,水平且结实。
腰部:接合短,宽且强壮。
臀部:臀部宽且短,不松弛。
腹部:腹部轻微上收。
前肢:前肢直,前部相当宽。上臂与肩胛骨的长度大致相同,形成90度的肩胛骨角度。前肢肘紧贴胸部且不外翻。
后肢:后肢有力,肌肉发达。后腿站立时笔直且相互平行。后肢大腿发达。后膝关节略微弯曲。飞节角度适中垂直于地面。
脚部:足爪圆润,似猫足,脚趾圆拱。后脚略小于前脚
尾部:尾根高且中等长度。向上延伸,在背部向前卷曲,根部笔直。紧贴背部,且赋有非常丰富的毛。尾尖双重卷曲可以接受。
步态:唐狗径直向前运动,驱动良好,动作连贯有弹性。
被毛:外层毛粗硬且直,底毛柔软浓密。头、耳、前后腿的前侧和脚的毛短且厚质地柔软。身体其余部位毛长且丰满。肩颈覆盖着粗鬃毛。前腿背面有羽状毛,后腿从臀部到飞节被毛丰富。尾毛浓密。
毛色:只有纯色可以接受。毛色包含所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如奶油色、浅雕色、红雕色、黑色。
缺陷:任何背离上述观点皆被视为缺陷,其严重程度与对犬只健康与保障所造成的影响成正比。
失格:有攻击性或过于胆怯。任何身体或行为上,明显表现失常的犬均视为失格。上颚突出或下颚突出。不符合标准的毛色与斑纹。
唐狗属于体态匀称、有活力、身体紧凑、短身的中型犬。它们的魅力所在是拥有丰富华丽的被毛,衬托于丰满的底毛。应该总是可以行动自如,不得因被毛过多而影响到活动或是在炎热天气中令犬只不适。蓝黑色的舌头是唐狗的典型特征。
FCI暂未认可该品种。
AKC暂未认可该品种。